创建时间: | 1952年 |
隶属于: | 陕西省 |
学校地址: |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咸大道 |
官方网址: | http://www.sntcm.edu.cn/ |
研究生院网址: | http://yzb.sntcm.edu.cn/ |
联系方式: | 029-38185000,029-38185073 |
电子邮箱: | sxzyxyyzb@163.com |
组织属性: | 高等院校 |
所在地区: | A区 |
高校类别: | 双非院校 |
专业类别: | 医药类 |
校徽: |
学校概况:
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唯一一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确定为陕西省一本招生单位。2021年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中西医并重,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科类院校。
一、基本情况
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咸阳市秦都区渭阳中路,南校区位于沣河之畔的西咸新区,总面积约8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154人,其中本科生13340人,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共2814人。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和儿科学院、妇幼保健学院等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中医药博物馆。
二、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168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87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80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38名、博士后导师8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国家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11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63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个人)26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等省级人才49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7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三、教育教学
70多年来,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开拓海外,为国家培育了1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现开设26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中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国际中文教育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建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1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4门、省级特色线上课程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
四、学科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坚持“2+4+4+N”的学科分层分类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布局。学科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和管理学5个学科门类,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5个学科在“十一五”“十二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5个。有校级优势学科2个,特色学科4个,培育建设中医药+交叉学科4个,有35个学科创新团队。中医脑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药化学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名单。中医学连续两轮入选陕西省“双一流”培育学科,学校成为陕西省“双一流”培育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2年学校自主设立中医技术装备工程、中医药管理学、中医药文化学三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加强交叉学科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五、科学研究
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陕西省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秦药特色资源研究开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等多个科研平台。拥有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中医诊疗技术装备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秦药”研发重点实验室、未来产业研究院、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1000余项。近五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6项。在Cancer Letters、Nano Research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
六、医疗服务
现有2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附属医院占地156亩,编制床位1800张,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产业、文化为一体的国家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是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博士后创新基地,全国第一批优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等各类平台40个,建设有吴以岭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室以及国家级、陕西省省级名中医工作室47个;海外设有中国——瑞士(日内瓦)中医药中心;拥有脑病、消化、肿瘤、外科4个国家中医专科区域诊疗中心,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14个,重点专科23个,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染病基地。第二附属医院占地350亩,编制床位1656张,是国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重点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推拿专业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培育),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药物I期临床研究中心、陕西省博士后创新基地、陕西省心血管科区域诊疗中心、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学科建设项目31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类别)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3个、重点学科3个,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9个、重点学科2个,咸阳市重点专科9个。
七、科技产业
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旬邑县、子洲县、佳县、柞水县、镇巴县、洛南县等20余市县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步长制药等著名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对全省107个县市区的中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指导建立了20多个以“秦药”为特色的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学校研发、下属制药厂生产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八、对外交流
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俄罗斯、瑞士、罗马尼亚、赞比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英国工作站,进一步拓宽我校对外交流渠道,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九、校园文化
秉承“精诚仁朴”校训,坚持“文化铸校”战略,积极传承延安精神、弘扬邵小利英烈风范、发挥国医大师楷模作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等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模式。学校荣获202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优秀团队称号、省级标兵团队称号,荣获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荣获“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传承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为抓手,加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建成“四微十四端”新媒体矩阵格局,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名、全省高校前列。学校多次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校园风光:
原创文章,作者:逻科斯考研,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shannxi-province/7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