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研招办 – 逻科斯考研 https://www.lksedu.com 让平凡人发光 Tue, 09 Jul 2024 02:35:38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5.9 https://www.lksedu.com/wp-content/uploads/2024/04/cropped-2024041303210588-scaled-1-32x32.jpg 云南研招办 – 逻科斯考研 https://www.lksedu.com 32 32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yunnan-province/7970.html Sat, 06 Jul 2024 11:21:07 +0000 http://www.lksedu.com/?p=7970 创建时间: 1972年 隶属于: 云南省 机构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羊方旺396号 官方网址: http://www.ynao.ac.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ynao.ac.cn/yjsjy/yjstzgg/ 联系方式: 871-63920919;0871-63920669 电子邮箱: yjsb@ynao.ac.cn 组织属性: 科研机构 所在地区: B区 专业类别: 理工类 校徽:

 

机构概况:

1938年,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云南省昆明市东郊凤凰山(现云南天文台台址)。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在凤凰山留下一个工作站,该站隶属关系几经变更,1972年经国家计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将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等单位整合为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保留原级别,并具有法人资格。

截止2021年底,云南天文台拥有各类人员300余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正高48人,副高72人。

云南天文台的定位及中长期发展规划为:依托我国西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优势,以南方基地(丽江天文观测站)和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观测设备为核心,大力推进地面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立项及建设,依托两站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的观测研究;将云南天文台打造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不可或缺的中国南方天文观测和研究集群。

云南天文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点,设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一台两站(台本部、抚仙湖太阳观测站和丽江天文观测站)。设13个研究团组: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恒星物理研究团组、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团组、天体测量技术及应用研究组、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系外行星/太阳系小行星研究团组、射电天文与VLBI研究团组、太阳爆发现象和CME研究团组、光纤阵列太阳光学望远镜研究团组、天文技术实验室、应用天文研究团组、选址组、星系类星体研究团组。

云南天文台现有天文观测设备20余台,主要有:2006年从英国引进的2.4米光学望远镜一台(丽江天文观测站);用于承担探月工程地面数据接收任务的国产40米射电望远镜一台(台本部);2015年建成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抚仙湖太阳观测站,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及上世纪80年代由德国引进的1米光学望远镜一台,1.2米国产地平式光学望远镜一台等,这些观测设备的高效运行,为天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尤其是2.4米望远镜和1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产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成果,在国家财政部组织的运行评估中双双名列前茅。此外,云台正努力建设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和2米环形太阳望远镜,与云南大学合作建设的丽江1.6米多通道测光巡天望远镜、与南京大学合作建设稻城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也在全力进行中。

近年,云南天文台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2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云南省特殊贡献奖(云南省最高科技奖励)1项、月球探测工程特殊贡献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1项。2007年,黄润乾院士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云南省最高科学奖励)。2014年2月,由韩占文、陈雪飞、孟祥存、王博等完成的成果“大样本恒星演化与特殊恒星的形成”荣获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5年,刘忠等人完成的“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研制及其在太阳观测中的应用”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2016年,韩占文荣获2016年度何梁何利奖科技进步奖天文学奖。2018年,云南天文台在国内首次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意大利之后,第四个实现月球激光测距的国家。2019年,林隽等完成的“太阳爆发过程中的电磁相互作用”获云南省自然科学特等奖。2011年至2021年,云南天文台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在SCI/EI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35篇。

另外,云南天文台与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美国国立天文台、德国马普学会、日本国立天文台、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许多国内外著名天文研究机构,在天文学观测与研究、望远镜及其终端设备研制、天文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yunnan-province/7966.html Sat, 06 Jul 2024 11:18:56 +0000 http://www.lksedu.com/?p=7966 创建时间: 1959年 隶属于: 云南省 机构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学府路50号 官方网址: http://www.xtbg.ac.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xtbg.ac.cn/yjsjy/ 联系方式: 0871-65160966 电子邮箱: zhaosheng@xtbg.ac.cn 组织属性: 科研机构 所在地区: B区 专业类别: 理工类 校徽: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区。版纳植物园秉承“秉恒致知 和实生物”的核心理念,以建设“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和热带植物大本营”为定位,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版纳植物园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于1959年领导创建。全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

版纳植物园的创建缘于新中国发展橡胶等热带经济植物的国家重大需求。1959年,蔡希陶先生带着一群“集体鲁滨逊”,筚路蓝缕,双手劈开葫芦岛,建设植物大本营,变野生为家栽,变他地为本地,引种和驯化国内外热带植物资源,保护好我国稀少的热带雨林,服务国家,造福人民。得益于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的坚强领导和持续投入,得益于中国科学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版纳植物园的发展进入快车道。1998年成为首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2011年荣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3年成为中国植物园联盟(现更名为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挂靠单位,2015年牵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2016年获首个中国最佳植物园“封怀奖”,2019年批准成为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三个组成单位之一。

建园初期的版纳植物园急国家之所急,急人民之所需,专注于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20世纪60年代,开展油瓜家化和扩大试种、芭蕉代粮、双季稻和轻木引种;70年代,引种石油压裂液增产剂原料瓜尔豆,战舰缆绳用植物蕉麻,寻找止血药资源-血竭(龙血树),发掘和研制增粘降凝添加剂和抗癌药物“美登木”;80年代,研究和建立多种橡胶混农林模式,开展人工雨林恢复实践,在海南成功推广并获奖。21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合作启动“万种植物园”项目建设,版纳植物园实现跨越式发展,项目成果不仅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在中国植物园发展史上留下深远影响,同时对于国家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战略意义。

建园以来,版纳植物园已完成科研项目2100 余项,取得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励1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250余篇,申请专利200余件,授权专利130余件,主编出版专著50余部,8个林业植物新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与国内120多个植物园、大学以及国际上50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教育基地”、“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云南省精品科普基地”。

进入新发展阶段,版纳植物园将牢记党、国家和人民的恩情,牢记建园初心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抗“国家责”,传承发扬“扎根边疆、献身科学”的精神,立足中国热带,面向我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围绕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重大科学问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与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生物种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版纳植物园现有在册职工768人(岗位聘用318人,项目聘用73人,一般聘用合同制377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67人,研究生指导教师99人。现设有生态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植物学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读研究生371人(含外籍77人),其中博士生134人、硕士生237人。在站博士后共计31人(含外籍9人)。

版纳植物园设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和综合保护中心3个研究单元,下设种子库、标本馆和野外台站等科研支持部门。其中云南西双版纳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云南省勐腊县)和云南哀牢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云南省景东县)为国家级和省级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站(云南省元江县)为省级野外台站。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yunnan-province/7962.html Sat, 06 Jul 2024 11:16:54 +0000 http://www.lksedu.com/?p=7962 创建时间: 1956年 隶属于: 云南省 机构地址: 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  官方网址: http://www.kib.ac.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kib.ac.cn/yjsjy/gk/ 联系方式: 0871-5223169 电子邮箱: liying@mail.kib.ac.cn 组织属性: 科研机构 所在地区: B区 专业类别: 农林类 校徽:

 

机构概况: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是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昆明植物所以“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为所训,旨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造福于民。

昆明植物所前身是静生生物调查所和云南省教育厅于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1950年4月转属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3年3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9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现任所长孙航,党委书记李宏伟。

建所初期,昆明植物所汇集了中国众多植物学名家学者,开启了国人研究云南植物的先河,老一辈植物学家,不惧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一心科学报国,奠下云南植物学研究的深厚基石。1963年,昆明植物所提出“花开三带,果结八方。群芳争妍,万紫千红”办所方针,建设综合性研究所,开发利用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昆明植物所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1998年,昆明植物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第一批试点单位启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提出“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启动研究所“四类机构”分类改革,2015年,昆明植物所作为“四类机构”特色研究所第一批试点单位启动。

建所以来,昆明植物所的各项事业发展始终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20世纪40年代,引种美烟大金元,试种栽培证明适生性,培育优质种苗,助力云南烟草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积极投身橡胶宜林地考察,确定橡胶种植适宜区,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为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奠定了基础;1956年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1999年提出建设“种质资源库”,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前瞻性、战略性良策;2001年批准建设云南省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植物化学学科发展和西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战略支撑;编研《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等专著,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为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打下科学基础;研发“天麻素”、“宫血宁”、“青阳参”、“咽康舒片”、“草乌甲素”、“神衰果素片”、“鞘蕊花”、“复方SH”、“奥生乐赛特”、“灯台叶碱”、“芬克罗酮”、“LFG-53”等一批新药,为国家天然药物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解决天麻、松乳菇、块菌人工栽培,突破羊肚菌产业化关键技术,选育云南山茶、杜鹃、报春、兰花等新品种,破译茶树基因组,为云南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在新时期新阶段,昆明植物所将牢记初心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聚焦生态文明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立足中国西南,辐射东南亚和喜马拉雅,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推动学科深度交叉,提升战略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收集与保存、发掘与利用的创新链集成能力,建成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战略生物资源储备库、天然产物库、成果产业孵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传播基地,成为特色鲜明、研究卓越、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研究机构。

昆明植物所现有在册职工552人(岗位聘用358人、项目聘用19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9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121人。现有生物学和药学2个一级学科,下设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和药理学4个二级博、硕士培养点以及生物与医药和药学2个专业型硕士培养点。在读研究生62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51人,含留学生20人;硕士研究生373人,含留学生10人。

昆明植物所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植物多样性与资源持续利用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活性小分子功能发掘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野生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活性筛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云南);建有两个科学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和丽江高山植物园。国家级野外台站1个:云南丽江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省级野外台站2个:丽江森林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迪庆白马雪山高山冰缘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收集保存单体化合物11546个,植物提取物5403份,涵盖200多个科、610个属、1200多种植物,是国际重要的天然产物中心之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截止2022年底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1305种90738份(达我国有花植物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植物标本馆(KUN)馆近三年进馆标本超过23万份,是我国第二大植物标本馆;昆明植物园引种栽培植物8840余种,建有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植物温室“扶荔宫”。

昆明植物所现主办有3个英文学术期刊:Plant Diversity (PD)、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NPB)和Fungal Diversity (FD)。《植物多样性》影响因子提升至3.359,提升至Q2区,《应用天然产物》被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ESCI库收录,影响因子为4.26(Q2区)。《真菌多样》影响因子达24.902,在全球真菌学科领域期刊位列第二。三本期刊均入选2021年国际影响力TOP期刊榜单,其中FD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 5%),PD 和 NPB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 5-10%)。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yunnan-province/7958.html Sat, 06 Jul 2024 11:14:30 +0000 http://www.lksedu.com/?p=7958 创建时间: 1959年 隶属于: 云南省 机构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龙欣路17号 官方网址: http://www.kiz.ac.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kiz.cas.cn/ 联系方式: 0871-65110887 电子邮箱: ganhx@mail.kiz.ac.cn 组织属性: 科研机构 所在地区: B区 专业类别: 农林类 校徽:

 

学校概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直属于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昆明动物所成立于1959年4月,其前身为昆虫研究所紫胶虫工作站,1962年改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南动物研究所,1970年划归云南省后改名为云南省动物研究所,1978年重归中国科学院,恢复原所名。

昆明动物所设有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发育中心、灵长类中心、资源利用中心4个研究中心。共计44个学科组。拥有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心(P3实验室)、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动物种质资源分库)、天然活性多肽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天然活性多肽工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野生动物细胞库、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区域中心(西南)、昆明动物标本库等国家或院级科研与技术平台,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共建生物资源与疾病分子机理联合实验室。拥有云南无量山西黑冠长臂猿监测站和云南大山包黑颈鹤监测站2个野外观测台站。与云南省合作共建昆明动物博物馆,馆藏各类动物标本95万余号,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收藏量最丰富的动物专题博物馆,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截至2022年底,昆明动物所共有在职职工418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14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2人。有中科院院士2人,杰青11人,优青10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6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人,青年拔尖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人社部百千万人才8人,中科院杰出技术人才2人 ,中科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人,云南省高端人才12人,云南省海外高层人才21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4人。

研究所是198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基础医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动物学、神经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生物与医药专业型硕士学位培养点,并设有生物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22年底,共有在学研究生437人(其中硕士生224人、博士生213人),在站博士后23人。

建所以来,昆明动物所始终定位于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和利用研究,并按照中科院的决策和部署,凝练聚焦国家重大和关键科技问题,整合组织科研力量,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造就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昆明动物所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863、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5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中国科学院重要奖项,截至2022年12月31日授权专利352件。

目前,昆明动物所与美洲、欧洲等多个国家的著名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并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和“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拓展了与非洲和东南亚的合作。

昆明动物所是云南省动物学会、云南省细胞与生物学会、云南省免疫学会、云南省实验动物学会、云南省昆虫学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动物学核心刊物Zoological Research(《动物学研究》),该刊物于2018年12月起正式被SCIE收录。在动物学领域177种SCI期刊中排名第2位,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十四五”期间,昆明动物所将立足我国西南与东南亚地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资源,有效支撑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种业创新、人民健康等国家战略需求,瞄准“遗传、发育和进化交叉统一”的科学前沿。依托模式动物(灵长类)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特色平台,解析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的机制,突破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关键技术,成为引领全球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创新利用的中心、人才高地和原创成果策源地。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yunnan-province/7944.html Sat, 06 Jul 2024 11:12:36 +0000 http://www.lksedu.com/?p=7944 创建时间: 1960年 隶属于: 云南省 学校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1076号 官方网址: http://www.ynutcm.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yjsc.ynutcm.edu.cn/ 联系方式: 0871-65918241 电子邮箱: 暂无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医药类 校徽:

 

学校概况:

学校成立于1960年,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昆明中医进修学校,1960年云南中医学院正式挂牌成立,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成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18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更名为云南中医药大学,是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学校秉承“崇德和合、博学敦行”的校训精神,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为主体、民族医药为特色,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继续教育和对外教育呈现良好态势,医、理、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中医药院校。

学校现有呈贡和白塔(含和平村)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778.78 亩,总建筑面积33.42 万平方米。

在校生与毕业生概况: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全日制学生1.5万余人。其中,本科生1.3万余人,硕士研究生2275人,博士研究生32人,留学生181人。60余年来,培养了近8.9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是学校78级中药学专业毕业生。

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有11个学院、2个公共课教学部。在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有1个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2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有5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实践教学基地140余个,其中,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现有纸本藏书110余万册,是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

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有在职在编教职工843人,其中博士人数246人,占比例29.18%,硕士人数453人,占比例53.74%。博士研究生导师3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1人,全国名中医2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青年岐黄学者2人,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1人。

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学校聚焦民族医药、滇南医药、南药研究三大科研集群,拥有国家级及省级科研平台21个,其中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

推进校政、校校、校地、校企合作,打造“保健品化妆品第三方检测、临床药理评价研究、健康产品研发、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运营中心”四大平台。是云南省中医药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云南分中心,云南省民族医药保护与产业发展研究基地。

民族医药特色鲜明:以民族医药学科群为优势,以民族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为重点,2011年5月成立了民族医药学院。建有云南省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是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拥有云南省唯一个民族医药类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目前已构建了我国唯一的傣医学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出版《云南民族医药大辞典》及傣医药、东巴医药等本土教材专著40余部。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早在1990年,学校就代表中国与西班牙实现政府间合作办学,建立了“加泰罗尼亚-云南中医学院”,开创了中国中医药领域海外办学的先河,被载入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60年史册。成立“澜沧江—湄公河传统医药学院”,面向澜湄区域持续开展国际传统医药人才培养。从2007年发起并连续主办10届“大湄公河次区域传统医药论坛”,先后获批“中国-缅甸”和“中国—老挝”2个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

在中医西学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建有世界唯一的中医西学博物馆,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国际(西学)中医文化推广研究基地”,连续举办10届中医西学国际论坛,牵头成立世中联中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建设南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国际联合科研,成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院、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合作交流学术委员会和传统医药知识及药用植物保护委员会。

欣逢盛世,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发展时机。2022年11月召开的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次党代会,分析了当前发展形势,系统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凝聚全校师生的共同意志形成了“1221”战略部署: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实施学术兴校、人才强校两大战略,围绕“全面提升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迈进西部高等中医药院校先进行列”两个目标,开创一个团结奋斗的崭新局面。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yunnan-province/7933.html Sat, 06 Jul 2024 11:09:54 +0000 http://www.lksedu.com/?p=7933 创建时间: 1959年 隶属于: 云南省 学校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路1577号 官方网址: http://www.ynart.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yjs.ynart.edu.cn/ 联系方式: 0871-5937158 电子邮箱: keyan@ynart.edu.cn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艺术类 校徽:

 

学校概况:

云南艺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59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西南联大的文化生活部和师范学院,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是全国8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艺术院校之一。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09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云南省培育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艺术学理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校有呈贡、麻园2个校区,占地面积共930余亩。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艺术管理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体育教学部12个教学单位,1个附属艺术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990人。教职工1088人(含编外派遣制人员)。

学校有学硕和专硕两个授权类别,原覆盖艺术学门类所属的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和6个专业领域(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艺术设计),2022年教育部发布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学校调整为2个一级学科(艺术学、设计学)和5个专业领域(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设计)。现有2个省级特色优势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3个省级A类高原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2个省级一流特色建设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其中1个省级一流重点支持建设学科;学校26个本科招生专业中有14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深入开展本科专业“增A去D”计划,获批A类专业2个、新兴专业1个,提前完成“去D”任务。获2022年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有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15个。

60余年的办学征程,云南艺术学院汇聚过油画家、雕塑家廖新学先生,雕塑家、国画家袁晓岑先生,《悲惨世界》翻译者、声乐家方于和小提琴家李丹夫妇,云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丁绍光和蒋铁锋教授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为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云南艺术学院始终始终遵循“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秉承“海涵地负、继往开来”的学校精神,“务实、求新、尚美”的校训,立足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致力于把学校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和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高等艺术院校。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yunnan-province/7900.html Sat, 06 Jul 2024 11:06:07 +0000 http://www.lksedu.com/?p=7900 创建时间: 1938年 隶属于: 云南省 学校地址: 呈贡主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官方网址: https://www.ynn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s://zsb.ynnu.edu.cn/ 联系方式: 0871-65910081 电子邮箱: 暂无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师范类 校徽:

 

学校概况: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百所高校之一。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组成联大的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历经80余载的更迭发展,学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人民教师的摇篮”。

学校占地面积2847亩,下设22个学院,29所附属和合作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学校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8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8000余人;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375.04万册,电子图书平台118.8万册,中外文基础、核心数据库35种,是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单位、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云南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学校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5个学科排名全国高校前70%,其中地理学进入前20%,教育学进入前40%。现有71个本科招生专业,入选20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现有19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

学校通过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分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完成了由传统的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由传统师范院校向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转型。学校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100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育部创新团队、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等;共有211项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在全国首创云南纪检监察学院,成立云南研究院,牵头全省14所师范类高校加盟成立云南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学校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创业指导师培训基地,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全国高校50强、地方本科院校10强。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拥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昆明)、中国-老挝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联合实验室2个国家级平台;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基地54个,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2个。“十三五”期间共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0项;在国内外高质量期刊和出版社《Science》《Water Resources Research》《Water Research》《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Energy》《新华文摘》等发表和出版了一批代表性论著;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9项(其中一等奖6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学校坚持协同创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省部级创新团队23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1个,云南高校新型智库2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通过地方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

学校现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50人,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专家等一批专家学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西南联大校友杨振宁,中科院院士杨乐、郭柏灵、戴汝为、欧阳自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皮萨里德斯等近百名知名专家被聘为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

学校是一所开放的、有着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大学,是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务院台办“国立西南联大旧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基地、国家首批赴海外承办孔子学院的大学、国家HSK考试和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能力资格考点和具有对港澳台招生权的高校,开办了国务院侨办、云南省政府共建的云南华文学院。学校在国外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4所孔子课堂、建立了“泰国云华职业学院”“缅甸云华职业学院”“老挝云华职业学院”3个境外合作办学机构,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的1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交流。打造“留学云师”品牌,累计招收8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20000余人次,留学生数量位居云南高校前列。

学校先后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依法治校示范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高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工人先锋号、五四红旗团委、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单位等荣誉;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多次获特等奖、一等奖。学校的班级、团支部、社团和个人涌现出一批全国“学习雷锋”先进集体,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CUBA中国大学生女子篮球联赛前8强团队以及在雅典、北京、伦敦、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金、银、铜奖牌的运动员。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yunnan-province/7853.html Sat, 06 Jul 2024 10:46:24 +0000 http://www.lksedu.com/?p=7853 创建时间: 1938年 隶属于: 云南省 学校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金黑公路95号 官方网址: https://www.yna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yjs.ynau.edu.cn 联系方式: 0871-65228283 电子邮箱: 暂无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农林类 校徽:

 

学校概况:

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

办学80多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继往开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历史沿革
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办学条件
云南农业大学办学85年来,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1月,全日制在校生3.3万余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5万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学校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3821亩,校舍面积73.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0亿元。学校图书馆是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成员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现代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2014年获批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农学类),截止到2022年底馆藏纸电资源总量达300万余册,现有中外文数据库36个,形成了以农为主,兼顾理、工、经、管、文的综合文献保障体系。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学校现设22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99人,其中高级职称87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霍英东青年基金2人、青年教师奖2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8人;143人入选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其中科技领军人才2人、云岭学者9人、产业创新人才21人、教学名师7人、首席技师1人、青年人才102人、高层次人才1人(柔性引进);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76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9人。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云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人、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19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8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

专业学科
学校现有73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3个、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24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有省级一流学科8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6个。有农业、兽医、翻译、体育、风景园林、社会工作、生物医药、资源与环境、土木工程、林业、公共管理、工程管理1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招生权。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5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观测试验站、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智库、研究基地等45个部省级科研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24个;国家种质资源库分库、云南省省级种质资源圃(库)等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31个,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昆明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7个、校级科研平台38个。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先后荣获“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融入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才培养与社会融合的大系统育人理念为导向,以多样化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线,以知识、能力、素质为要素,以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培养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支撑引领云南现代农业发展为己任,培养了一批批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85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8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李华春,为云南乃至全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动物疫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先进工作者胡明成,扎根昭通开展粮食作物科研与推广应用工作,支撑全市百万吨增产计划如期实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晋洪江,为金平县如期脱贫作出贡献;全国“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获得者张可,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是小我融入大我的最直接的体现。多年来,在大健康、生物科技、农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优秀企业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25%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和深化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适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质量课程体系,5门课程入选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6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获准立项3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4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31门)、精品课程35门,建设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29门;近10年获国家级教学项目84项、省级教学项目124项,主编、副主编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220部;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产学研协同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26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8项;先后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连续14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前茅。

科学研究
学校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3715项,科研经费达16.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61(第一单位347)项。其中,朱有勇院士团队创建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达3.02亿亩,突破作物品种单一化种植重大难题,成为世界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李铮友教授等率先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并首先实现我国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率领团队育成品种40多个,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盛军教授团队围绕茶叶等特色生物资源,通过建立茶树基因组数据库,系统阐释了茶树起源、演化以及茶树基因迁徙规律,阐明普洱茶降血脂、降血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机理,开发普洱茶系列深加工产品,发掘辣木、铁皮石斛、玛咖等新资源,实现了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魏红江教授团队构建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与美国合作获得了世界第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克隆猪,并在《Science》上以封面文章发表,同时获得了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侏儒症等多种小型猪疾病模型。董扬教授团队的葡萄资源研究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封面文章,揭示了葡萄的起源、迁徙、品种分化等多个重要结论,为葡萄基因组辅助育种、品种溯源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集。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葡萄生物资源研究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社会服务
学校秉持社会服务甘于立地的理念,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目标,积极开展定点帮扶、兴边富民、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业科技进藏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科技特派团(员)、“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等农科教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与昆明、普洱、楚雄、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余个州(市)及70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深入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大力扶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积极开展校校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坚持“一流党建引领、农业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持续开展驻村帮扶、产业帮扶、科技帮扶、教育帮扶、党建帮扶,助力帮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级)、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云南农村干部培训基地)、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云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农科教相结合、校政企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找准发力点,加强“三农”人才培养,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以朱有勇院士为代表的“云农人”胸怀“三农”,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写在了“云岭”大地,引领了地方产业发展。学校连续八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连续两年在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被评为“好”等次。2018年,《厚植科技资源 助力产业扶贫》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个典型项目”。2019年朱有勇院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学校“三区”科技服务工作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2021年朱有勇院士和社会服务中心分别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教育国际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坚持“辐射周边,面向世界”,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服务科研、服务社会”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斯洛文尼亚等23个国家100多所海外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15年,与胡弗汉顿大学开展“土木工程”(“4+0”)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同年9月开始招生;2016年,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开展“农林经济管理”(“3+1”)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同年9月开始招生。1987年开始,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等开展本、硕、博联合办学;长期与越南、泰国各大学开展“2+1+1”联合培养具备越南语、泰语基本交际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1997年教育部批准,获招收来华留学生资格,2014年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2008年,获批认定为“农业科技国际人才培养基地”,2018年,获科技厅批准认定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人才交流与教育培训基地”,2012年获教育部和外交部批准,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1982年开始聘请外籍教师和外国专家。2022年获云南省科协批准成立“云南省科协海智工作基地”;2023年获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中国科协海智工作基地”。1986年开始派出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和交流。与云天化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等项目,推动社会服务的国际化。先后主持GEF、EU、ADB、IRRI等资助的2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Michael Augustine Fullen等3名外籍专家获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学校被授予“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或奖项。

精神文明
学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抓实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激发全校师生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涌现出“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涌现出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1人,全国人大常委1人。培养出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李顺成、焦萱、简安琪、王沙莎、郭佳丽、杨建陈、龙佳;“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龙佳;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简安琪;全国百强学生社团、云南省青年文明号“社工之家”;东京奥运会女子自由式摔跤62公斤级8强、全国冠军龙佳;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濮玉涛;云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喜超;“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高彦玉、简安琪、李朝、龙佳;大学生村官张学凤等优秀师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20次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多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校女子足球队获云南省足球联赛冠军并入围全国女足乙级联赛。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风光: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yunnan-province/7834.html Sat, 06 Jul 2024 10:40:16 +0000 http://www.lksedu.com/?p=7834 创建时间: 1951年 隶属于: 云南省 学校地址: 莲华校区: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134号,雨花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月华街2929号 官方网址: http://www.ynni.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202.203.158.67/web/469079/1 联系方式: 0871-5177545 电子邮箱: 暂无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综合类 校徽:

 

学校概况:

云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培养各民族高级专业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1年8月1日,原名云南民族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民族高等院校之一,2003年4月更名为云南民族大学,至今已走过70多年历程。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接见过我校师生代表;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李岚清、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等亲临学校视察,关心各族师生的成长进步和学校的建设发展。学校首任正副院长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和张冲两位将军担任。自建校以来,一批学界名流,如著名民族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马曜教授,著名民族学和考古学家汪宁生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何耀华教授,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和少英教授,著名史学家谢本书教授,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奠基人和中坚力量。

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民族学、社会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为优势特色,文理并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硕士点和76个本科专业,其中,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41个专业进入“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列。现有1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学校拥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云南民族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云南民族大学)”“教育部西部基层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基地”“国家民委—教育部民族药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校现有在校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留学生等合计约3.4万人,另有继续教育学生3万余人。现有教职工1729人,具有正高级职称216人、副高级职称422人、中级职称577人、初级及以下职称514人,具有博士学位469人,硕士学位924人。学校现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3人;入选云南省兴滇人才支持计划9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等省级高层次人才6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学校占地2545亩,校舍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及人才培养基地10余个,1个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近2万件。图书馆拥有各类纸质图书240余万册,电子图书近130万册。《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是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首届云南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奖期刊奖“优秀期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至今连续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来源期刊,获评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

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是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建校以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越南胡志明主席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政要、专家、学者和国际友人10万多人次曾访问云南民族大学并给予良好评价。学校1981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92年开始招收外国硕士研究生,是云南省最早招收外国留学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先后与美国、挪威、日本、韩国等30多个国家的近百所大学或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由外交部组织的“28国外国驻华使节代表团”和“12国21名记者团”等众多国外政要、学者、记者等均到学校实地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和政策,留下了深刻印象。

建校七十多年来,学校始终以立足边疆、服务边疆、服务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己任。云南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第一代学士、硕士、博士、专家、学者、党政管理干部、教育专家、企业家,大多数由学校培养,特别是29个云南民族自治县中的民族干部,大部分毕业于我校。学校开设有藏语、傣语、傈僳语、拉祜语、景颇语、佤语、纳西语、彝语、哈尼语、壮语、苗语、白语等12个民族13个少数民族语种专业,是全国开办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种类最多的学校。学校已成为中国特别是西南各民族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研究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基地,国家和云南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学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构建了“六个融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大力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学校于1999年、2005年、2009年和2019年先后四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2016年、2023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称号,是“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校”。

近年来,学校形成了“班子团结、校园和谐、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学校紧紧围绕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云南跨越发展,始终坚持“立足云南、服务边疆、辐射东南亚南亚”的办学目标,打好以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澜湄国际职业学院、中印瑜伽学院为主体的教育对外开放“三张牌”,促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语言相通、文化相通、心心相通,当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与此同时,学校注重国内合作,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宗教学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丽江、德宏、香格里拉、西双版纳、云南白药集团等科研院所、高校及地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研究工作。

为更好服务少数民族人才培养,2013年,在原有预科教育学院基础上,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落户学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架起通往高等教育的桥梁,为省内外高校培养输送高质量的少数民族本科生源。基地多次受到国家民委、云南省表彰,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学院学生阿丽努尔•阿力木回信中,提出:将各民族一家亲的信念播撒到更多人的心上,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学校致力于播撒友谊的种子,开齐开全了泰语、缅甸语、越南语、老挝语、柬埔寨语、马来语、印尼语、印地语、孟加拉语、菲律宾语、泰米尔语、普什图语、僧伽罗语、尼泊尔语、乌尔都语等14个南亚东南亚国家15种官方语种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

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5月15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印度总理莫迪的共同见证下,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签署了联合共建中印瑜伽学院的备忘录,联合共建事宜写入了《中印两国联合声明》第21条。中印瑜伽学院在我校成立,成为印度本土外的全球第一所瑜伽学院。2017年11月,李克强总理对学院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主要领导分别进行了专项批示。经过六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全国高校开创了瑜伽学历教育的先河。目前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健身瑜伽理论研究中心,致力于成为瑜伽在中国传播的标准制定者、规则维护者、行业引领者,乃至中国瑜伽学科的奠基人。

为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发挥区位优势,2014年12月,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同意增设云南民族大学成为第二批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承办单位。2016年12月,经外交部批复同意学校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经过多年建设,学校现已在中缅、中越、中老边境口岸建立8个培训基地,在缅甸、老挝、柬埔寨3国建立3个培训基地,同时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和德宏片区分别建立培训基地,为湄公河国家提供了4万余人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为了拓宽澜湄职业教育合作领域,学校成立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教育联盟、澜湄国际合作研究院等多层次、多领域深入推进澜湄职业教育合作,丰富充实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建设成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广西自治区党委行政领导等均对澜湄职业教育基地的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赞许。此外,澜湄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被列入《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及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云南省政府等多个政策文件中,成为澜湄六国共商共建共享的项目和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育对外合作交流项目”。

未来,学校将持续注重内涵式发展,不断探索和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根植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努力朝着高水平民族大学、民族团结示范校、“三风”建设模范校砥砺前行。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云南警官学院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sou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yunnan-province/7817.html Sat, 06 Jul 2024 10:38:20 +0000 http://www.lksedu.com/?p=7817 创建时间: 1950年 隶属于: 云南省 学校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教场北路249号 官方网址: https://www.ynpc.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ynpc.edu.cn/site/ypoa/yjszs/index.html 联系方式: 0871-65138760 电子邮箱: ynjgxyyjsb@163.com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政法类 校徽:

 

学校概况:

云南警官学院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50年4月,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市军管会公安部公安学校、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云南省政法干部学校、云南政治学院、云南省公安学校、云南省人民警察学校和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历史时期。2003年4月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为现名,是全国首批建立的省属公安本科院校。2022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警务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办学层次、办学空间、办学格局的历史性变革。

学校主要承担学历教育、在职民警培训、外警培训三大任务,积极构建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警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格局。现设有圆山、荷山、豹山、龙山四个学区,建有国家反恐办反恐怖综合培训基地(云南基地)、全国县市公安局长培训基地、公安部禁毒警察训练基地、公安部科技信息化教育训练基地、公安部警务保障培训基地,国家商务部、公安部确定的外籍警察教育培训基地、全国县级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培训基地、全国武术段位考试点、全国自卫防身术培训基地、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测评基地。先后被授予省级精神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校园、昆明市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两次。

学校围绕办学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需要,抓住深化新时代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机遇,持续引进高层次博士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优化教师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梯队结构、团队结构。现有教职工507人(其中专任教师280人),博士学位76人。近年来,涌现出1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3名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1名全国公安优秀教育训练工作者、11名省级教学名师、3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省级教学团队,100多人成为省(部)级专家。立项建设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学校设有禁毒学、法学、治安学、侦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经济犯罪侦查、网络空间安全等本科专业。内设9个党政管理机构,禁毒学院、反恐怖学院、刑事侦查学院、治安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学院、研究生部等教学部门和6个专业学生管理机构。致力于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并推进“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有3个国家(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禁毒学、刑事科学技术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侦查学、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立项培育建设4个学术学位和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国家安全学被列入云南省“新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建有8门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公开出版学报和校报。

学校坚持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导向,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设有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禁毒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有云南毒品问题研究基地、云南禁毒研究中心(省级智库)、云南禁毒教育基地、南亚东南亚执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项及子课题2项。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位居全国公安院校前列。警用无人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迅速发展。参与《云南省禁毒条例》和《云南省反恐怖主义条例》地方性立法。

学校坚持公安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教育训练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全国公安工作总体部署和阶段性任务,推进在职民警教育培训提质增效,服务公安工作现代化和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校以来,学院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迄今为止,已为全省各级政法公安部门及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培养输送各类专门人才8万余人。全省16个州(市)公安机关及所辖129个县级公安机关绝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是学院毕业生或在学院接受过中短期培训。同时培养出明正彬、陈新民、龚志华、和贵华、杨丽胜、柯占军等一批杰出的英雄模范。

学校重视与周边国家,欧洲、美洲、非洲部分国家内政部、警察机构、警察教育机构交流合作,与泰国皇家警察尉官大学、柬埔寨警察学院、老挝人民警察学院、缅甸中央警察训练学院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推进合作共赢。接待马来西亚副总理、柬埔寨副首相、马来西亚国家肃毒署署长、斐济警察总监等政要。保持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警察机构、警察教育机构等建立的良好交流合作关系。招收培养警务硕士留学生。累计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70多个国家培训禁毒、边境管理和交通管理中高级执法警官3000多人。举办中国—东盟等周边国家警察院校长论坛。与澜湄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举办澜湄次区域国际法治论坛。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初心使命,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主动融入和服务公安工作现代化和公安队伍建设大局。师生在全国大中专志愿者“三下乡”暑期实践等活动中多次受到表彰。在参加99昆明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火炬昆明站传递、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世界龙舟锦标赛、COP15、南博会等国际盛会安全保卫及重要节点执勤工作中,在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公安院校培训基地师生文艺大赛等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素质和精神面貌。脱贫攻坚定点帮扶乡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协调推进在职民警及外籍警察培训,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立足公安,服务社会;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面向世界。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大力弘扬“忠诚、责任、奉献”校训精神,努力建设区位优势明显、办学特色鲜明、符合实战需要的全国一流公安院校。

校园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