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 – 逻科斯考研 https://www.lksedu.com 让平凡人发光 Tue, 09 Jul 2024 13:22:37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5.9 https://www.lksedu.com/wp-content/uploads/2024/04/cropped-2024041303210588-scaled-1-32x32.jpg 西北地区 – 逻科斯考研 https://www.lksedu.com 32 32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qinghai-province/9441.html Sun, 07 Jul 2024 08:40:52 +0000 http://www.lksedu.com/?p=9441 创建时间: 1962年 隶属于: 机构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新宁路23号 官方网址: http://www.nwipb.ac.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nwipb.cas.cn/jy/gk/ 联系方式: 0971-6143048 电子邮箱: gdche@nwipb.cas.cn 组织属性: 科研机构 所在地区: B区 专业类别: 理工类 校徽:

 

机构概况: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简称西北高原所)成立于1962年,是以从事青藏高原生物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公益性综合研究所,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青海分院生物研究所。2018年9月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挂牌成立。由中科院、青海省政府依托西北高原所共同建设,机构办公地点设在西北高原所,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一体化运行”。

现有在职人员202人(含特别研究助理24人),其中,科研人员130人,支撑人员42人,管理人员30人。有专业技术人员178人,正高级39人、副高级74人、中初级65人;具有博士学位96人、硕士学位57人。现为生物学、生态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生物学、生态学、中药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生物学、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指导教师27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1人。在站博士后10人,在学博士研究生68人,硕士研究生89人。

研究所“123”规划

定位:以青藏高原生物学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单位,自建所以来,我所始终以立足青藏高原、发展高原生物学事业为总体目标。研究所定位于高原生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特色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高值生态农牧业学科领域,解决相关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满足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同时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原生物学研究机构。

重点研究领域:青藏高原生态与环境、藏药现代化与特色生物资源持续利用和高值生态农牧业。

研究方向:高寒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高寒草地的健康与生物安全、高原生物的适应与进化、区域可持续发展、藏药现代化、特色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特色生物资源高值利用、高原作物与牧草品种选育和高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重大突破:

1、区域可持续发展——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技术
2、藏药现代化——重金属安全性评价技术

重点培育方向:

1、高原生物适应进化机制与分子育种
2、特色生物资源持续利用
3、高寒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部门设置

研究中心:高原生态学研究中心、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中心和高原生态农业研究中心;

科研平台: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寒区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藏药药理学和安全性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藏药研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动物生态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和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

野外台站: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青海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东生态农业试验站和武威绿洲现代农业科学研究试验站;

支撑部门: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信息与学报编辑部和公共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

管理部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人事教育处、科技处、财务处和条件保障处。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qinghai-province/9436.html Sun, 07 Jul 2024 08:38:30 +0000 http://www.lksedu.com/?p=9436 创建时间: 1965年 隶属于: 机构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新宁路18号 官方网址: http://www.isl.ac.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isl.cas.cn/ 联系方式: 0971-6303490,0971-6305173 电子邮箱: dongshf@isl.ac.cn 组织属性: 科研机构 所在地区: B区 专业类别: 理工类 校徽:

 

机构概况: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以下简称:青海盐湖所)坐落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此地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四面环山、三川会聚;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中国夏都”之美称。  青海盐湖所创建于1965年3月,在我国著名化学家柳大纲院士和著名地质学家袁见齐院士的带领下开始了柴达木聚宝盆的系列勘察与研究,迄今为止依然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研究的科研机构。青海盐湖所分别于1981和1997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无机化学、地球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专业,设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地球化学三个理学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和化学工程一个工学硕士学位培养专业,以及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工程三个工程硕士学位培养专业,有化学、地质学两个专业的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青海盐湖所已经形成了盐湖地质学、盐湖地球化学、盐湖相化学与溶液化学、盐湖无机化学、盐湖分析化学、盐湖材料化学、盐湖化工等完备的学科体系。
目前,青海盐湖所拥有中国科学院盐湖资源综合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盐湖盐矿资源绿色开发工程实验室、青海省盐湖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盐湖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盐湖数据中心等研究单元,拥有甘河中试基地、盐湖化学分析测试中心、文献情报与编辑部等重要支撑部门。青海盐湖所主办国内盐湖领域核心学术期刊《盐湖研究》,是青海省化学会的挂靠单位和理事长单位。

青海盐湖所立足世界盐湖科学和技术前沿,面向国家对农业钾肥,以及锂、硼、镁等重要原材料高端产品的战略需求,面向我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从事盐湖资源与化学、盐湖成因与演化,以及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应用基础和技术研发等研究工作,200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取得的重大科技贡献包括:(1)基本完成了我国盐湖资源的调查与评价;(2)奠定了我国盐湖地质和盐湖化学的理论体系;(3)为青藏铁路成功跨越盐湖做出了基础性贡献;(4)奠定了我国钾肥工业的技术基础;(5)开创了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的科学方法与成熟技术;(6)为我国企业首次在境外开发钾矿资源提供成套技术。

建所以来,青海盐湖所造就了一批盐湖科技英才,先后有4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盐湖所有在职职工241人,专业技术人员195人,其中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37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6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90人、硕士学位的68人。有在读研究生12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9人、硕士研究生82人;设有化学、地质学两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2人,特聘专家4人。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奖励5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等奖两项。

近年来,青海盐湖所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士、比利时、俄罗斯、日本、印度、伊朗、蒙古等国家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青海盐湖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青海盐湖所全体员工在继承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光荣传统的同时,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立足世界盐湖科学和技术前沿,以解决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与持续利用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攻方向,引领我国盐湖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针对制约国内外盐湖产业发展和盐类资源开发的关键技术,开展创新与集成,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推动盐湖产业的发展。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院党组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抓手,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根本,以建设一流盐湖科技队伍为核心,以盐湖科技的全球视野为导向,找准定位、突出特色,聚焦主责主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当好“国家队”“国家人”,扛起“国家事”“国家责”,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我国盐湖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努力将青海盐湖所建设成国际一流的、从事盐湖科技的综合性研究所。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qinghai-province/9352.html Sun, 07 Jul 2024 08:36:50 +0000 http://www.lksedu.com/?p=9352 创建时间: 1956年 隶属于: 青海省 学校地址: 城北校区: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海湖大道延长段38号,城西校区:青海省西宁市城西五四西路38号 官方网址: http://www.qhn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yjsb.qhnu.edu.cn 联系方式: 0971-6285502 电子邮箱: yjs@qhnu.edu.cn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综合类 校徽:

 

学校概况:

青海师范大学是以教师教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工、管、经济、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6年。学校立足青藏,面向全国,已发展成为一所有影响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人,其中研究生近6500人。

学校现设有18个学院,拥有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史等1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科门类覆盖文学、理学、哲学、工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艺术等10大门类,形成了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协调、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综合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青海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研究中心等各类研究中心(所)26个。

学校于1978年开展研究生教育,1994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我校设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研究生学位及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学校面向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研究生。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研究2600余人。

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实施并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大力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积极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2014年以来,我校制订出台了《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助”工作实施方案》、《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工作管理办法》、《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管理办法》等8项关于研究生奖助的文件,形成了全面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相应的资助额度居西部地区同类高校前列。

展望未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将继续坚持“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分类指导、科研导向,权责明晰、平稳高效”的人才培养原则,努力开创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qinghai-province/9289.html Sun, 07 Jul 2024 08:34:02 +0000 http://www.lksedu.com/?p=9289 创建时间: 1949年 隶属于: 青海省 学校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八一中路3号 官方网址: https://www.qhm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s://yjsy.qhmu.edu.cn/ 联系方式: 0971-8237294 电子邮箱: qhmuyjsy@sina.com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民族类 校徽:

 

学校概况:

青海民族大学创建于1949年12月12日,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是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院校。1956年9月经国务院正式定名为青海民族学院。学校于1979年招收藏语言文学、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也是青海省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单位。201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民委签订协议共建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以来,在教育部关怀下,形成以天津大学为组长单位,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为成员单位的“组团式”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格局。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与天津大学联合招收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博士研究生特需人才。2018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肩负党的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双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民族地区发展,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青海共命运,谱写了青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气壮山河的精彩华章。

学校肩负教育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双重责任,坚持为国家战略服务、为民族地区现代化服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立足青海大地、扎根青藏高原、辐射全国,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理工医类学科特色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为目标。培养了11.6万余名各民族人才,其中有6万余名毕业生在青海工作,近万名在西藏、新疆工作,先后涌现出以改革先锋杰桑?索南达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生和53名省部级领导干部、1300多名厅局级干部和120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00余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为青海的民主改革、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各项改革发展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目前,共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的17898名学生在校学习,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0566名,占在校学生的59.03%。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有效汇聚了李文实、芈一之、胡安良、祁顺来、毛继祖、贾晞儒、吴启勋、马成俊、林鹏程等一批知名学者,极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学校现有1274名教职工,专任教师780名,其中正高级职称135名、副高级职称249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670名。拥有“双聘院士”1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教师5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名、青海省高端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1名、青海学者1名、全省“最美教师”1名、全省“最美高校辅导员”1名等。

学校高度重视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人文社会学科始终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优势地位,与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相衔接的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藏医药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形成规模、富有特色。学校现有22个教学学院,一个民族学国内一流立项建设学科和中国语言文学省内一流立项建设学科,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1个本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涵盖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医学、工学、哲学、艺术学十一大门类,其中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33个,占比为54.1%,理工医类本科专业28个,占比为45.9%,形成了较为综合的文、理、工学科结构布局。

学校始终扎根青海大地,立足时代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的标志性成果。近5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7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重点项目9项、冷门“绝学”项目5项,教育部重大招标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1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42项;出版专著教材268部,发表论文2144篇,为各级政府提供智库报告80余项。现有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青藏高原民族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青海基地、青藏高原语言文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环境资源法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重点研究基地等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中心等2个国家民委区域国别研究中心,拥有民族研究所、青海省法学研究所等8个省级科研机构和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等29个校级科研机构。为了更加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学校近期成立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天津大学 双碳研究院”、“青海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青海民族大学-天津大学 中华民族艺术研究院”、“青海民族大学-厦门大学 青海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5个高层级科研机构。有国家民委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藏药资源保护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青海省联合实验室和1个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实验室、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1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2个院士工作站、92个专家工作室和24间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编辑出版《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藏文版)和《青藏高原论坛》等4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入选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核心期刊目录。

学校分东序、西昆、文实、博雅、南山五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500亩,建筑面积45.1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账面总值约15.1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3亿元;图书资料329.09万册(含电子图书166.71万册),其中民族文字图书12万册,藏文大藏经1667函,汉文古籍3166部78750册(其中善本380部),23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生均198册图书,是青藏高原汉文古籍和藏文古籍馆藏图书最多特别是珍贵古籍馆藏量最多的高校。建有容纳3000多人的多功能体育馆和较为充足的运动场地以及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的大学生活动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现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日本南山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韩国韩南大学和我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在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联合举办孔子学院,实现我省孔子学院建设零的突破。与波兰波兹南生命科学大学合作举办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省内唯一。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有区域国别研究院和六个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其中“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基地”“喜马拉雅山地国家研究基地”获批为国家民委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自招收外国留学生起已累计培养3000余名外国留学生,现有年度外国留学生百余名,是青海省培养留学生最多的高校。教育部先后安排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也与我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构建起“3+9”的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新格局。

立足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及学校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主题”,围绕内涵建设构建以民族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和以理学为基础的理工医“两大学科群”,抓住思政课建设、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三个重点”,夯实人才队伍、内部治理、综合服务、基本建设“四大保障要素”,推进实施改革发展“十项工程”,不断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封闭式发展向开放协同式发展转变,从被动式发展向主动式发展转变的“三个转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流民族大学而不懈奋斗!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青海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qinghai-province/9231.html Sun, 07 Jul 2024 08:30:08 +0000 http://www.lksedu.com/?p=9231 创建时间: 1958年 隶属于: 青海省 学校地址: 青海省西宁市宁大路251号 官方网址: https://www.qh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yjs.qhu.edu.cn 联系方式: 0971-5310695 电子邮箱: qdyjs10743@163.com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A区 高校类别: 211;双一流 专业类别: 综合类 校徽:

 

学校概况: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1969年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

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6所知名高校先后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0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入选“部省合建”中西部14所高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ASC世界大学生超算比赛一等奖,跻身全球前二十;2019年获批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得青海省年度唯一年度重大贡献奖,澜湄青创赛系列活动进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20年获批首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得青海省年度唯一年度重大贡献奖,获批“三江源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获批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新增水利工程、草学、临床医学、中医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科技部“青海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得青海省年度唯一年度重大贡献奖,获ASC世界大学生超算比赛一等奖,跻身全球前十;2022年成功入选全国147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态学学科再次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获批科技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6个重点实验室,获批1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第二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委省政府办公厅颁布《青海大学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

学校占地3000余亩,面向全球和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958人,其中研究生4493人、本专科生23465人。目前,学校有教职工5420人(含附属医院3090人),其中专任教师1465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626人,占比达43%,硕士以上教师占比达98%。

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省内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二级重点学科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8个;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96个专业领域;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本科专业6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2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全国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行业教学名师2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其中培育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农业农村部实验室(中心)9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筹建)1个、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8个、省级科技重点实验室23个(其中分室1个);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学校现有双聘院士10人,双聘教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人、青年项目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8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9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643人,团队项目25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260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2591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科研经费总计超17亿元,鉴定科研成果87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争先创优奖2项,省部级及以上奖85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次,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466篇。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开展务实合作。加入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大学联盟”等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获批“藏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青海)”,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合作持续开展,成为中新人文交流的一大“亮点”。国际交流与合作正在以全方位、多领域、有特色、高水平的态势不断扩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秉承“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弘扬新青海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ningxia-province/9204.html Sun, 07 Jul 2024 08:25:37 +0000 http://www.lksedu.com/?p=9204 创建时间: 1958年 隶属于: 宁夏回族自治区 学校地址: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1160号 官方网址: http://www.nxm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nxmu.edu.cn/yjsy/index.htm 联系方式: 0951-6980183 电子邮箱: nyyzb@nxmc.edu.cn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医药类 校徽:

 

学校概况:

宁夏医科大学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宁夏医学院。1962年改称宁夏大学医学系。1972年,上海铁道医学院搬迁至银川,与宁夏大学医学系合并重建宁夏医学院。2002年,宁夏卫生学校、宁夏护士学校并入宁夏医学院。2008年8月,学校更名为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宁夏师范学院医学院并入宁夏医科大学。至此,学校成为宁夏唯一的医学高等教育学府。

学校是国家教育部、卫健委、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有教职员工及医护等人员74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1042人。有博士生导师113人,硕士生导师887人(含113名博士生导师)。全日制在校生11645人(含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留学生)。有雁湖、双怡两个校区,占地面积共1700亩,设有14个教学机构,13个教辅科研机构,有1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52所教学实习医院。

学校有医学、理学、管理学和工学4个学科门类,21个本科专业,其中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技术、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中医学、中药学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自治区级特色优势专业,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有3支国家级教学团队,13支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

学校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级优势特色学科,7个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临床医学和药理学与毒物学进入ESI全球前1%,有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5个部(委)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0个,自治区工程技术中心4个,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0个,自治区级研究所13个。

学校秉承“开放办学、内涵发展、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办学理念和“修德济人、笃学精术”的校训,凝心聚力,力争一流,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高等医学院校。“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向着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宁夏师范学院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ningxia-province/9133.html Sun, 07 Jul 2024 08:19:24 +0000 http://www.lksedu.com/?p=9133 创建时间: 1975年 隶属于: 宁夏回族自治区 学校地址: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新区学院路 官方网址: https://www.nxn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s://yjsc.nxnu.edu.cn/index.htm 联系方式: 0954-2079602,0954-2023221 电子邮箱: nxsfxyyjs@163.com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师范类 校徽:

 

学校概况:

宁夏师范学院坐落于宁夏南部六盘山下历史名城——固原市原州区,隶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是宁夏唯一的师范类本科院校。

学校前身为1975年建立的六盘山大学,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时任固原地委副书记胡启立任六盘山大学筹备小组组长、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六盘山大学基础上建立固原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宁夏师范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12年获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资格。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3年成为宁夏首所师范生公费教育试点学校。2016年成为宁夏首批整体应用转型试点高校、自治区“西部一流”学科建设单位,获批外国留学生招生资质。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自治区高水平本科教育试点学校、自治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学校。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11月,获批“自治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建设高校”。

建校40多年来,学校深深扎根宁夏南部山区,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为己任,几代宁师人恪尽职守,风雨兼程,诲人不倦,薪火相传,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和“开放办学、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理念,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倡导“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风,“敬业爱生、博学力行”的教风和“勤学善思、知行合一”的学风,为社会累计培养各类人才5万余人,被誉为“六盘山下人才基地,宁南山区教师摇篮”。

学校现有古雁、文苑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92.8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2.6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9.3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6.38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134万元。中外文纸质图书118.19万册,电子图书109万种,拥有中文数据库19个、外文数据库2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是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校现有教学单位15个、教辅单位8个、科研单位2个、党群行政单位19个。有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数学、物理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体育、电子信息、艺术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43个普通本科专业和5个职业本科专业,初步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有自治区“一流学科”1个,自治区“一流培育学科”2个,自治区“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1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分中心1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2个,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3个、培育平台1个,自治区高校新型智库1个,自治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1个。有校级重点学科17个、研究(工程)中心6个、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9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自治区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自治区一流基层教学组织9个,自治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班”5个,自治区“一流课程”4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

学校现有教职工737人,其中专任教师610人,教授127人、副教授23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9.02%,有博士171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13%。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档案工匠型人才1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自治区第四批“国内引才312计划”1人,自治区第五批“海外引才百人计划”1人,自治区“313人才工程”2人,获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4人,有自治区领军人才培养工程8人,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7人,自治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6人,自治区“塞上名师”1人,自治区“塞上文化名家”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6人,自治区学术带头人5人,自治区先进工作者2人,自治区师德标兵1人,自治区三八红旗手2人,自治区巾帼建功标兵1人,自治区“9.10”教育奖章1人。固原市“六盘英才”2人,固原市“六盘名师”1人。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053人(含公费师范生1593人)、本科预科生262人、在校研究生616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学生2641人。学校加强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左右。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2022年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与宁夏大学实施联合办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东北师范大学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闽南师范大学、长沙师范学院、湖北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台湾屏东大学、静宜大学、树德科技大学,韩国又松大学、突尼斯国家高等教育学院、新西兰马尔伯勒理工学院,马来西亚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英迪国际大学,新加坡博伟国际教育学院等20余所国(境)内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先后2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被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称号,是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是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和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自治区“文明校园”“依法治校示范校立项建设单位”,多次获固原市“平安校园”称号,被固原市评为“园林式单位”。学校是“三北”地区高师院校协作会议成员单位、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单位。

“十四五”时期,学校确立了“升大创博”新目标,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师范教育办学主体,突出教师教育优势特色,推进文法、理工、艺术、体育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为方向,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到2025年,建成教师教育特色优势鲜明、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强的西部地区高水平师范大学和国家师范教育基地。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宁夏理工学院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ningxia-province/9095.html Sun, 07 Jul 2024 08:16:32 +0000 http://www.lksedu.com/?p=9095 创建时间: 1985年 隶属于: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 学校地址: 宁夏石嘴山大武口区山水大道学院路1号 官方网址: http://www.nxist.com/views/font/homepage.form 研究生院网址: http://www.nxist.com/NXLGXKYJSC/views/font/homepage.form?moduleId=ddde712c-568d-11ee-9bb0-005056866337 联系方式: 0952-2210016,0952-2210160 电子邮箱: Nxist12544160@163.com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理工类 校徽:

 

学校概况:

宁夏理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位于石嘴山市星海湖畔。

学校经过38年的发展,已形成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已成为以工为主,经、管、法、文、艺、教、理等8个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现有12个二级院(系)和3个教辅单位。开设本科专业51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2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6个;自治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5个。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居全区高校前列。学校是自治区“互联网+教育”试点高校,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全国绿化委员会分别授予“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绿化模范单位”。2021年学校获批审核增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增列电子信息、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校长赵惠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经济管理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学生工作部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和全国巾帼文明岗。

学校是全国首批提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现代应用技术人才,努力构建创新型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完成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408项,拥有教育部国家虚拟教研室1个、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一流基层教研室4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互联网+教育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5项、自治区一流课程31门、自治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共享实验基地3个,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5余项。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阿兰特国际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日本城西国际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已开展本科“3+1”联合培养、本硕连读等项目。2013年以来,教育部先后批准东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三所知名高校对口支援宁夏理工学院。2019年我校又成为闽宁合作厦门理工学院对口支援的高校。学校与对口支援高校“2+2”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已覆盖30个本科专业,并同时与对口支援高校开展“卓越班”联合培养计划,由两校师资在宁夏理工学院校内共同授课,项目学生毕业证和学位证由两校共同盖章予以认可。学校已成为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研究生社会教学实践基地和短期挂职基地。

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依托理工科优势,积极搭建产学研创合作教育平台,与企业在学生培养、实习实训、就业、企业培训、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整合。新商科双创体验中心、新工科产教融合中心在人才培养上已发挥重要作用。已建成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17个。学校先后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集团联合创办民航现代产业学院、与中船重工鹏力(南京)塑造科技有限公司创办新材料产业学院、与江苏长晶科技有限公司创办集成电路智能制造产业学院。2023年宁夏理工学院数字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和宁夏理工学院数智财经现代产业学院双双获批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

面向未来,学校将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机遇,继续建设好国家级、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在“十四五”期间,创建宁夏理工大学,全面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宁夏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ningxia-province/9066.html Sun, 07 Jul 2024 08:13:57 +0000 http://www.lksedu.com/?p=9066 创建时间: 1958年 隶属于: 宁夏回族自治区 学校地址: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489号 官方网址: https://www.nx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graduate.nxu.edu.cn/ 联系方式: 0951-2077800,0951-2061096 电子邮箱: yzb@nxu.edu.cn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211;双一流 专业类别: 综合类 校徽:

 

学校概况:

宁夏大学是教育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宁夏大学始建于1958年。1997年12月,宁夏大学与原宁夏工学院、银川师专(含宁夏教育学院)合并;2002年2月,与宁夏农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宁夏大学;2014年4月,宁夏大学中卫校区成立,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崭新一页。

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塞上历史文化名城银川市,占地面积2938亩,教学实验农场1890亩,校舍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在校教职工2719人。面向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911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020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541人,少数民族预科生985人,国际留学生157人。校园楼宇林立、花木繁茂、环境幽雅,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尚德、勤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弘扬“不怕困难,不畏风寒;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沙枣树精神”,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抢抓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等历史性机遇,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不断促进内涵发展,现已成为一所理、工、农、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宁夏大学第七次党代会确定了“到2025年,把宁夏大学建成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的西部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的立德树人育人主线”和“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的‘部区合建’发展主线”两条工作主线,制定了七项重点任务,奋力开启西部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学校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民族学”2个部区合建优势特色学科群,“草业科学”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十三五”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8个“十三五”自治区重点学科,16个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小高地36个。5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获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享受“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1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数理学部委员,14人入选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入选自治区“塞上英才”工程,3人入选自治区“塞上名师”,3人入选自治区“塞上文化名家”人,3人入选自治区“塞上农业专家”,1人获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15人入选自治区“海外引才百人计划”,15人入选自治区“国内引才312计划”,12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三层次,16人入选自治区“313人才工程”,23人入选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工程,8人入选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38人入选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工程,74人入选自治区“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6人入选自治区“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托举工程。

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按照“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确定了“加强基础、强化实践、发展特长、注重创新、分流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路,通过构建两个方案(专业培养方案、人格培养方案)、完善两个体系(“四位一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打造五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课程建设平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加以实施。力求通过努力,使所有本科生以不同方式参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并使其中30%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现有84个本科专业,其中2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语言文字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9项。

学校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深化高校科技评价改革,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盘活创新要素,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有组织的创新、有组织的转化、有组织的服务。“十三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266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达到15.01亿元;获各类科研奖励成果5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1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18项)、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354篇,教育部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宁夏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2项,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9项。学校积极对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以创新校地校企合作模式为途径,以服务社会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先后与自治区5个市、12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派出了百余名科技扶贫指导员、专家服务团、“三区”科技人才和岗位科学家,建立了“草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产学研创新联盟。依托重大科技项目,相继推广应用了一批技术、装备,2020年以来,131项技术成果顺利转化,成果转化数量持续增长,转化收益1856万元。学校现有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与绿色化工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西北土地退化与生态恢复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阿拉伯国家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宁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基地)45个,各学科领域专业实验室100多个。获批建设了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围绕“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的目标要求,加大与国内合作院校的深度合作,重点对标一流学科与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5所兄弟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地方、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对口合建。不断巩固与山东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吉林大学、福州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余所国内高校合作伙伴关系。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学科,先后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31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伙伴关系。与阿联酋迪拜大学合作建立了海湾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生接收院校,是宁夏地区唯一的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自1992年招收留学生以来,先后有40多个国家400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

面向未来,学校将围绕第七次党代会明确的发展目标,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抢抓“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新契机,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把宁夏大学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的西部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园风光:

]]>
逻科斯考研:欢迎学子报考北方民族大学研究生! https://www.lksedu.com/college-majors/northwest-region/graduate-enrollment-in-ningxia-province/9017.html Sun, 07 Jul 2024 08:11:08 +0000 http://www.lksedu.com/?p=9017 创建时间: 1984年 隶属于: 国家民委 学校地址: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昌北街204号 官方网址: https://www.nmu.edu.cn/ 研究生院网址: https://yjsc.nun.edu.cn/ 联系方式: 0951-2068203 电子邮箱: bmdyzb@163.com 组织属性: 高等院校 所在地区: B区 高校类别: 双非院校 专业类别: 综合类 校徽:

 

学校概况:

北方民族大学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坐落在“塞上江南”——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是我国唯一一所建立在民族八省区的中央部委高校。学校前身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始建于1984年,2008年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学校为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坚持激发改革创新根本动力,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研究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培养造就各民族优秀干部人才、服务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地。

人才培养: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博士生、硕士生、本(预)科生2.2万余人在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7万余名毕业生扎根祖国边疆和民族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践行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捍卫者。

学科专业:学校植根宁夏、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为办学宗旨。现有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10个学科门类的77个本科专业。民族学、数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等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等9个省部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等1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等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等9个省部级优势特色专业,自动化等7个省部级“十三五”重点专业(群),机械电子工程等5个省部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国家级材料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化工技术基础等8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师资队伍: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引培并举,着力建设政治坚定、师德优良、业务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近1500人,聘任院士4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或获得荣誉称号10人次,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及荣誉称号200余人次;“图像处理与智能计算教师团队”获批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个团队入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9个团队入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4个团队入选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团队入选自治区人才小高地。

科学研究:学校坚持“科研追求原创,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科研提升学校”理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实践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粉体材料与特种陶瓷研究、工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技术、兴边富民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国家级“全国化工及机械基础科普基地”“电子科学与物理示范中心科普基地”。

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合肥工业大学为教育部指定的对口支援高校。学校与北京大学、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共享集团等深入开展校校、校地、校企合作,互促共赢。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设有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现有6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马来西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

创新创业:学校扎实推进教育教学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双创”教育,实施“专创融合‘5+3’教育打造‘六个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首批百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称号;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守民族院校初心使命,传承民族院校红色基因,遵循教育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校园风光:

]]>